Loading...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疯狂科学家开飞艇?

AI资讯1周前发布 Yeemen
0 0 0

很多人可能不是科幻迷,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蒸汽朋克。为什么呢?很简单——蒸汽朋克几乎无处不在。

相比其他科幻流派,蒸汽朋克可能算是最“出圈”的一种。简单地说,蒸汽朋克是一种科幻小说类型,由“蒸汽 ”(steam)和“朋克 ”(punk)两个词组成,背景设定在19 世纪工业化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后来也受到了法国美好时代(1871-1914)和美国内战时代(1861-1865)的影响,想象一个以蒸汽动力作为核心燃料的未来世界。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疯狂科学家开飞艇?

哪怕一个人对科幻一无所知,都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碰到过蒸汽朋克元素。可能是宫崎骏的电影《天空之城》里飘荡的巨大飞艇,《海底两万里》鹦鹉螺号潜艇的探险,火人节或艺术街区里展览的,由齿轮、发条、螺旋桨和蒸汽锅炉组成的机械装置,抑或是《最终幻想》(Final Fantasy)里穿着维多利亚时代礼服的游戏角色……偶尔游走在市集或景区,碰到兜售机械钟表、齿轮镜框的摊贩。蒸汽朋克早已不再是科幻迷的专属,而演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流行文化,渗透了电影、漫画、时尚、艺术和音乐等多个领域。

穿着礼服开蒸汽动力飞行器,抽着雪茄操控发条计算机,屋子里行走着机器人仆从,这些事儿为什么如此有吸引力?

可能是最出圈的科幻流派:蒸汽朋克凭什么?

在《蒸汽朋克典藏全书》中,科幻编辑和作家杰夫·范德米尔,给出了蒸汽朋克的基本公式:

蒸汽朋克=疯狂的科学怪人发明家[发明(蒸汽×飞艇或铁皮机器人/巴洛克风格)×(伪)维多利亚时代背景设定]+政治社会×冒险情节

这个公式,可以帮我们快速了解,蒸汽朋克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第一,技术的逼真性。与深不可测的外星人、虚无缥缈的机器人反叛相比,蒸汽朋克构建的世界采用了大量历史中存在的真实技术元素,包括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各种机械,也泛指工业革命和蒸汽时代的代表性技术,比如发条、齿轮、轴承、螺丝、铆钉等。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疯狂科学家开飞艇?

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小说中,对“鹦鹉螺号”的描述精细到了每一颗螺丝:“这是个很长的圆柱体,末端呈锥形。它的形状很像是一支雪茄。这种形状已经在伦敦造的几艘同类船舶上被采用过。这个圆柱体的长度,从这一端到那一端,刚好是70米,而它的宽度,最宽的地方是8米……”在如此逼真的想象中,人们很容易相信并沉浸到这个幻想世界中,这为蒸汽朋克赚到了大量的“路人缘”。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疯狂科学家开飞艇?

第二,美学的趣味性。大部分蒸汽朋克作品描写的都是处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在今天看来工业革命初期的社会已经比较古老了,这使得蒸汽朋克往往落后与先进并存,产生了一种易于读者理解的矛盾感。一些太空歌剧作品中,如果读者不了解天体物理、量子力学、脑机接口之类的概念,是很难将想象力用于衍生创作的。但蒸汽朋克不同,即使没有工业机械的专业知识,相关事物也并不怎么难以理解。

比如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哈尔的移动城堡》,就受到蒸汽朋克文化的影响,有各种飞艇和蒸汽动力装置,漂浮在空中的岛屿靠大型螺旋桨来支撑,观众很容易爱上这种独特的美学。

蒸汽朋克也正是凭借这一点,吸引到了众多艺术家运用蒸汽朋克元素来为各种作品增添独特的风味,也就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同人圈。尤其是动漫业、游戏业、电影业等受众广阔、利润丰厚的行业,创作者涉足蒸汽朋克题材,在其作品的影响范围内培养出了大量的蒸汽朋克迷。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疯狂科学家开飞艇?

第三,安全的思维冒险。科幻的魅力,尤其是赛博朋克及其子流派,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思维游乐场,读者可以进行反事实推断(imaging the counterfactual),比如穿越到过去改变历史,会发生什么?如果整个世界以另一种能源作为支撑,那会是怎样的?蒸汽朋克作品所描绘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工商业发展迅速,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工业废水和煤炭废气让城市笼罩在恶臭与雾霾之中,蒸汽朋克作品提供了一个思维游乐场,让大家可以安全地想象:假如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人们会如何生活,社会将如何发展?

比如电影《最终幻想》(Final Fantasy)中,就有很多以蒸汽为动力的建筑,同时地球上的人类还遭遇着外星人的入侵,需要想尽办法才能生存,一群年轻人与侵略者展开斗争,进而去思考爱与生命的意义。可以说,蒸汽朋克承载的是粉丝们对于在十九世纪的文化背景下追求乌托邦的渴望,提供了一种思辨地逃避现实的方式。

说了这么多,我们不妨用几个反事实推断,来具体地感受一下,蒸汽朋克是如何想象未来的。

第一个推断:如果计算机靠蒸汽来运行,那么,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蒸汽朋克”一词首次出现是在1987年,科幻小说作家杰特尔想为自己“异化历史”(gonzo-historical)的奇幻小说找到一个通用语,贴个标签,于是提出了“Steampunks”。但那时候架空历史小说并没有进入科幻作家的思维模式。

真正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是1991年,身为“赛博朋克之父”的科幻大师威廉·吉布森和布鲁斯·斯特林,合著的《差分机》问世,正式确立了“蒸汽朋克”这一概念。

威廉·吉布森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道:这本书突出了蒸汽朋克的三个基本标准——巨大的飞艇、黄铜计算机和古怪的女式内衣。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疯狂科学家开飞艇?

那么,如果计算机真如《差分机》中所描写的,是一个由蒸汽驱动的大型黄铜计算机械,世界会如何变化呢?

首先,人类文明会从蒸汽时代直接进入信息时代。小说中描绘的1855年,人类利用差分机技术步入计算机时代。直接跳过了电气时代,电灯、电话这些电器都不会出现,而计算机、军舰等新式设备全部靠蒸汽来提供机械动力,发动机的巨大轰鸣取代了电流声。

其次,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也改变。既然计算机不需要集成电路芯片也能运行,硅谷不会崛起,美国作为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主导地位和技术优势也就没有了。成功研制出“蒸汽计算机”的英国,引领信息革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英国特工凭借差分机构建的强大情报网,渗透进美国,使其分崩离析。英国也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维新人士崇拜和效仿的对象,不难想象,后来的日本不再有崇美情结,而是崇英情结。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疯狂科学家开飞艇?

此外,历史人物也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当今现代人很少知道诗人拜伦的女儿艾达,其实是第一位程序员,但在小说《差分机》中,诗人拜伦成为英国首相,艾达则成为最受尊崇的女性科学家。历史上发明了差分机的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也不再是被质疑和断经费的科学家,在小说中,巴贝奇凭借差分机成为了贵族。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疯狂科学家开飞艇?

(历史上的差分机)

这个幻想世界,都源自于一个真实的设备——世界上第一台“机械计算机”差分机,由巴贝奇在1822年提出。该机器采用十进制数字系统,手柄每转动4圈,差分机会进行一次完整的加法进位运算,消除人工计算可能导致的错误。尽管这个机械设计很巧妙,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却受限于机械制造水平。将数万个部件通过齿轮、杠杆组合在一起,庞大复杂的机械结构很容易故障,非常不可靠。与之相比,今天真正通行的计算机所采用的冯·诺依曼架构,依靠集成电路技术,CPU技术条件成熟,生产工艺稳定,计算速度极高。

《差分机》将真实的历史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杂糅在一起,重构当下的世界,这正是蒸汽朋克的魅力。

第二个推断:如果真的有空中飞艇,那么,我们会如何旅行?

大家可能都见过那种靠螺旋桨提供动力的飞艇,这种空中飞行器被媒体认为是未来空中运输的首选方案。但如果你是一个蒸汽朋克迷,可能早就对飞艇运输习以为常,甚至有点看腻了。

蒸汽朋克作品中有大量充满想象力的交通工具,其中飞艇是最具代表性的,没有之一。对飞行器的向往,可以追溯到1844年爱伦·坡的《气球骗局》(The Balloon Hoax),文中描述了一场在当时不可能完成的热气球航行:在75小时内横跨大西洋。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疯狂科学家开飞艇?

(爱伦·坡)

《气球骗局》确实是一个骗局,所谓的热气球飞越大西洋全属胡编乱造。但爱伦·坡在文中注入了大量真实色彩,比如用现实中的气球驾驶员来为书中的人物命名,采用了驾驶员日志中的真实记录,对气象变化和地理环境的描述完全与航行过程对应得上。

爱伦·坡还对气球技术做了详细的描述,比如气球是用液体弹性橡胶的绸布制成的,可容纳四万立方英尺的气体,用煤气驱动,完全充气后的承载能力不超过两千五百磅……这些细节使内容显得尤其可信。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疯狂科学家开飞艇?

《气球骗局》一经刊发,当天的报纸就销售一空。之所以名为“骗局”,还能有那么多人一观,因为当时,社会大众都对气球航行充满兴趣,现实中的飞艇驾驶员被人们视作英雄,这种方法也被认为可以用来探索极地,所以《气球骗局》算是顺乎民意的作品。当然,最后这个直钩子钓鱼的“骗局”还是编不下去了,报纸最终撤回了报道。

飞艇,是蒸汽朋克世界的经典元素,也折射出这类科幻题材的“软肋”,有点类似《小灵通漫游未来》,容易高估技术在短期的变化,同时低估长期的科技发展。对于飞艇这类技术的短期未来很乐观,认为很快人们就会乘坐飞艇环球旅行了;同时对于长期的技术未来,想象力又显得不太够用,比如二十一世纪人们还要用煤气。

第三个推断:如何科学家是疯子,那么,世界会毁灭吗?

任何一个时代,掌握了前沿技术的科学家或发明家,都多少会引发大众的警惕,比如创造出巨大机械装置的工程师,发明原子弹的爱因斯坦,进行基因编辑实验的生物学家……蒸汽朋克作品,一般对技术失控有着强烈的担忧,拥有强大力量又极具威胁的疯狂科学家,是蒸汽朋克作品的核心。

凡尔纳的经典作品《海底两万里》中,“鹦鹉螺号”这一潜水设备,就被认为是“海怪”,建造这艘潜艇的发明家尼莫,也是一个神秘的疯狂怪人,为了让俘虏保守自己的秘密,将他们囚禁起来。结局中,鹦鹉螺号在北大西洋里遇到一艘驱逐舰的炮轰,逃出潜艇的人最终将海底秘密公之于众。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疯狂科学家开飞艇?

这并不是凡尔纳唯一一次对发明过度的思考。他的另一本小说《征服者罗比尔》中,主角罗比尔更是一个疯狂的天才发明家,他主张用飞行机器征服天空,亲手设计制造的信天翁号被“气球派”炸毁,于是决定复仇,一场战火在所难免……

科学家或先进科技,究竟是冒险家的航船,还是疯狂者的利刃,这是蒸汽朋克作品带给我们永恒的思考。

第四个推断:如果社会停留在过去,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更好吗?

许多普通人对蒸汽朋克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非常浪漫和时尚的,绅士们穿着晚礼服,戴着手套,优雅地擦拭着自己的蒸汽枪;女士们穿着克里诺林裙和紧身胸衣,性感美丽,准备跟疯狂科学家战斗……蒸汽朋克美学包含了大量维多利亚时代的时尚元素,看起来是十分复古且浪漫的。

试问哪个少年不想驾驶着飞艇或生物机甲,喷射着蒸汽发动机的白烟,驶过雾蒙蒙的天空,在煤气灯的光芒映衬下,踏上冒险之路?反正我想。

但科幻作品并不是单纯的cosplay游戏,正如叶卡特琳娜·赛迪亚所说:人们对所谓过去的黄金时代总是抱有幻想,维多利亚时代的爱好者往往认为那时候的人既文明又优雅,从而忽略了工业化带来过真实的灾难和鸦片战争。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疯狂科学家开飞艇?

所以,蒸汽朋克作品的另一重价值在于,尽管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早已结束,但如果社会依然保持着原本的体系和结构,我们的生活会和当下有什么不同呢?

让我们回到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贵族阶层和底层民众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上层在优雅地品尝英伦下午茶时,普通人生活在充斥着废水和臭气的泰晤士河边,每天在工厂工作十几个小时。贵族们驾驶着汽车或飞艇之类的复杂机械,底层却只能使用落后工具。

这种对社会分化的呈现,也在许多蒸汽朋克作品中出现,蒸汽朋克作家提姆·鲍尔斯曾经提到,“蒸汽朋克”一词的提出者杰特尔,向他介绍了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研究的奠基之作《伦敦劳工与伦敦贫民》,这对他了解底层社会的信息非常有用。

作家保罗·迪菲利波在《蒸汽朋克三部曲》中,将维多利亚女王描写成一个被克隆替身取代的人物,并且有着亢奋的性欲;一些贵族并无礼义廉耻。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疯狂科学家开飞艇?

蒸汽朋克还有大量世界末日主题的作品,描述了发生流星撞击、瘟疫、机器反叛之后的末日场景,引发了工业文明崩溃。

将背景放置在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蒸汽动力技术的极致发展,但社会体系依然停留在女王统治,生活会更好吗?蒸汽朋克通过重新构想过去,也为当下的我们,给予了一些思考和前进的力量。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疯狂科学家开飞艇?

在因果之梯中,人因为掌握了反事实推断,有了区别于其他生物的认知能力和想象力。这种能力,让我们成为万物灵长,催生了无限的创造力。蒸汽朋克的流行,或许正是因为有灵智、愿思考的人太多太多,才能缔造出复古主义的文艺复兴。

咱们的蒸汽朋克之旅就到此结束了,但名为“科幻”的思维游乐场,还有更多乐趣等着我们一起去探寻。

       原文标题 :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疯狂科学家开飞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