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商汤科技的上市延迟,充分证明我们太乐观了

AI资讯2周前发布 Yeemen
0 0 0

商汤科技今天已经宣布了港股IPO延迟的消息,并打算退还申购款项。记性比较好的人应该会马上回忆起一年多以前蚂蚁集团的情况。区别在于,蚂蚁集团上市搁浅主要是出于国内监管部门的意志,商汤科技上市延迟则主要是出于美国监管部门的意志。

我不禁想起了差不多三个月前,我有幸与港交所和香港投行界的一些朋友交流,大家普遍带着乐观的情绪。有人告诉我,港股市场已经准备好了承接中国大型科技公司的IPO,无论是在岸架构、红筹架构还是VIE架构,无论是二次上市还是IPO,无论是消费互联网还是企业服务行业——无一例外地都能接得住。听到上述论断,我的心情比较欣慰,因为这意味着互联网及科技行业仍能获得充足的资本,日子不会太难过。有谁不希望自己研究的行业日子好过呢?

然而,当时我还是有些担忧的,因为港股毕竟是一个高度依赖外资、资本自由流动的市场。如果美国监管部门对美资机构在香港的投资行为设置障碍怎么办?如果美资机构因为风险偏好下降,不愿意赋予中概股较高估值怎么办?说实话,在中概股整体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许多跨国基金经理的想法将是“远离麻烦”,赶紧一走了之。从美股回到港股,就能完全解决问题吗?

当时,有几位投行界的朋友坚定地表示:没有必要担忧,因为中资机构正在全面获取港股的定价权。已经有好几家独角兽公司的港股IPO是完全在中资机构支撑下完成的了;回港二次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机构股东也主要是中资(包括港股通和离岸中资机构)。有人告诉我,港股TMT行业可能有一半的资本已经由中国大陆提供,而且还能进一步增加。

总而言之,按照当时我听到的说法,港股完全可以替代美股,成为中国互联网及科技公司的主要上市地。很多媒体、很多券商分析师也是这样认为的。大家都希望这是真的,我也希望。

现在,商汤科技的上市延迟,充分证明我们太乐观了。

香港是一个国际自由港,它采用英美法系,它的货币盯住美元,它的资本可以跨境自由流动。这就意味着,港股市场不可能排除来自美国的影响。坦率地说,过去美国对港股市场施加的影响有限,很可能是不想管(或者来不及管),而不是不能管。

还可以进一步指出:只要人民币尚未实现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就还是会受制于美元资本,也就是受制于美元的发行者——美国。任何公司或个人,跑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还需要使用美元资本,就会受制于美国监管部门。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甚至悲哀的事情,却是不折不扣的事实。我们必须学会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继续发展经济,为企业寻找融资渠道。

我们无需指责港交所以及香港金融监管部门。事实上,他们过去三年做的已经很不错了——在2018年以前,港股市场只有腾讯等极少数上档次的互联网上市公司,而“硬科技”板块根本就不存在。现在,港股已经有了几十家首发或二次上市的互联网及科技公司。在此期间,港股医药板块的成长也非常迅猛;可惜我不懂医药,在此就不班门弄斧了。

正是过去三年的伟大成就,蒙蔽了许多人的眼睛,让他们错误地认为:可以依托港股市场实现与美国资本市场的“脱钩”,摆脱美国证交会和美国法律施加的各种束缚;换句话说,就是既享受自由流动的美元资本的好处,又不必受制于美国监管者。

其实,我们早该知道,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啊!

很多人至今还很乐观。今天下午,当商汤科技IPO延迟的消息传来,还有人满不在乎地对我说:“没什么要紧的,大不了回A股科创板上市呗,还能享受更高的估值!”

如果A股科创板真的装得下这么多科技公司的话,那它早就装了。现实是,科创板现在已经有点拥挤了;如果再要放一大堆新的公司进去,你可以想象本土投资者的惊愕和不安。就算科创板愿意装下商汤科技这样的公司,它大概率也不会愿意装下那些消费互联网公司,因为它们不属于“硬科技”范畴。

就算没有美国监管部门的干预,大部分公司在港股上市本来也没有在美股容易。自从今年年初以来,已经有几十家公司被传闻要在港股上市,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付诸行动。不用我说,相信每个人都能列举出几个赫赫有名的例子。

附带说一句,任何做过较长时间的港股投资的人,都会痛苦于港股流动性的低下。过去几年,随着中资的不断增加,港股流动性有了一些缓解;但是,这并不改变港股每日成交量不及美股一个零头的事实,也不改变港股的小盘股长期被低估、几乎没有机构关注度的事实。

还是那句话:哪怕美国监管部门不施加任何干预,港股市场也很难撑起中国互联网及科技行业的盘子。何况,美国监管部门是一定会干预的,那就是雪上加霜。

以上问题究竟应该怎么解决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几个月前的我们还是过于乐观了。

或许现在我们还是过于乐观?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